国产人成a区在线观看视频,一级日本牲交大片好爽在线看,亚洲熟妇久久精品bbwbbw,欧洲色色视频免费观看,真人抽搐一进一出试看,亚洲色视视频在线观看,日本xxxx片免费观看

2025年10月21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本地 > 正文

【壯美黃河行】三門峽水利樞紐

走出一條綜合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來源:映象網 發(fā)布日期:2018-09-04 作者:王韶卿  打印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桀驁不馴的長河哺育了華夏文明,同時也因善淤、善決、善徙成為華夏民族的心腹之患。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黃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調水調沙等社會公益性任務中始終發(fā)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9月3日,“壯美黃河行暨2018網上看河南”采訪團來到“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感受它六十余年的風雨歷程。
  
  1960年,一座大型混凝土重力壩巍然屹立于大河之上
  
  1957年4月13日,新中國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控制性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于1958年12月成功截流,到1960年9月下閘蓄水,高質量完成了大壩的興建。一座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壩頂高程353米的大型混凝土重力壩巍然屹立于大河之上。
  
  據了解,三門峽水利水利樞紐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與山西省平陸縣交界處黃河中游河段的下部,控制流域面積68.8萬km2,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1.5%?刂泣S河水量的89%,沙量的98%?刂屏它S河河口鎮(zhèn)至龍門區(qū)間和龍門至三門峽區(qū)間兩個主要洪水來源區(qū),對三門峽至花園口區(qū)間的第三個洪水來源區(qū)的洪水能起到錯峰作用。
  
  目前,經過改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共有27個泄洪排沙孔洞(管),315米水位下的泄洪流能力達9701立方米每秒。
  
  減少自然災害,保證下游群眾安全
  
  水文顯示,1964年以來,三門峽以上地區(qū)曾6次出現(xiàn)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三門峽水利樞紐及時采取措施,削減洪峰,有效減輕了下游堤防負擔和漫灘淹沒損失。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投入運用以來,確保了流域大洪水期間黃河下游大堤不決口,有效避免了黃河下游沿黃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遭受巨大損失。
  
  黃河凌汛,歷來是威脅黃河下游河道安全的主要災害,解放前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的事,幾乎年年發(fā)生,決口之處幾百余里一片汪洋,冰積如山,水勢洶涌,淹沒村莊,給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危害。三門峽水利樞紐投入運用后,徹底扭轉了這一局面,下游防凌的主要措施由以前的以防、破、分為主發(fā)展到利用水庫以調節(jié)河道水量為主的新階段。水庫投運后,黃河下游出現(xiàn)的嚴重凌情有6次,通過三門峽水利樞紐控制下泄流量,使下游河道水量在冰蓋下運行,由“武開河”變?yōu)?ldquo;文開河”,均安渡無虞。
  
  支持抗旱供水,保證周邊城市供水需要
  
  2014年春夏,河南大旱,豫西明珠三門峽,亦遭遇1951年以來罕見旱情。提供生活用水的靈寶市衛(wèi)家磨水庫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居民用水出現(xiàn)了無水可供的嚴峻局面。為化解危機,根據黃河防總調度三門峽水庫自8月3日起應急抬高水位運用,達到水廠取水口高程,支援三門峽市應急抗旱供水,保障三門峽市城鄉(xiāng)引黃供水基本需求黃河下游沿黃地區(qū)灌溉面積3000多萬畝。三門峽水利樞紐建成運用以后,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為下游春灌保持了約10億立方米的蓄水量,下游春旱時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是下游沿黃地區(qū)可靠水源。
  
  三門峽水庫向水庫以下沿河城市和勝利、中原油田等地的供水,每年可使供水地區(qū)增加200多億元的工業(yè)產值。同時,還多次為河北、天津及青島供水,極大滿足這些地區(qū)農業(yè)、工業(yè)、居民用水需求。
  
  減少煤炭燃燒,保證河南電網穩(wěn)定運行
  
  三門峽水電站第一臺發(fā)電機組于1973年12月26日并網發(fā)電,四十多年來,為河南電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自并網發(fā)電之初至2017年底,三門峽水電廠共發(fā)電502億千瓦時。在樞紐改建過程中,為合理利用原有機坑和水資源,先后共安裝發(fā)電機組7臺,經過多次增容改造后,至2017年底總裝機容量達到45萬千瓦。
  
  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三門峽水電廠的清潔能源有效緩解了豫西地區(qū)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為該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水電廠發(fā)揮水電機組開機程序簡單增減負荷快的優(yōu)勢,擔負著河南電網的主要調峰、調頻任務為確保電網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
  
  經過50多年的運用,三門峽水庫形成了200多平方千米水域,為維持本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調節(jié)地區(qū)氣候、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tài)平衡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庫區(qū)濕地灘涂及水域餌料豐富,為候鳥棲息、生存提供了極佳的環(huán)境,是候鳥遷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場所,是國家珍禽白天鵝、鶴類等的棲息地。
  
  近年來,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臨這里越冬,三門峽庫區(qū)也已成為了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中國大天鵝之鄉(xiāng)。隨著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而設立崛起的新興工業(yè)城市三門峽市,一直以來,與三門峽水利樞紐相伴相生。
  
  60年來,三門峽水利樞紐為促進三門峽市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自1992年起,依托黃河、依托三門峽水利樞紐,“天鵝之城”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以黃河為媒介,開展豐富多彩的經貿、文體、旅游活動,促進了旅游文化產業(yè)和經濟貿易快速發(fā)展。
  
  新時代在治黃體系發(fā)揮新的使命
  
  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后,黃河下游防洪減淤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三門峽水庫的防洪、防凌運用方式有所調整,但仍承擔重要的防洪、防凌任務。根據2014年國務院批復的《黃河防御洪水方案》(國函[2014]44號),三門峽水庫是黃河干流具有防洪防凌任務的骨干水庫。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河口村水庫聯(lián)合調度,承擔黃河下游防洪任務,三門峽水庫防洪運用水位335m,相應庫容56億立方米;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承擔下游河段防凌任務。
  
  陜西古賢水庫建成后,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更加完善,干支流水庫聯(lián)合調控效能更加顯著。三門峽水庫作為黃河防洪減淤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在黃河防洪和調水調沙運用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對泥沙的調節(jié)作用,不僅對黃河下游減淤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對調整小浪底水庫淤積形態(tài)、延長小浪底水庫使用壽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 編輯:李鵬 )